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疗版 > 疾病专题 > 眼科 > 眼外肌病 > 斜视
编号:72066
斜视类型多 治疗各不同(上) 国家卫健委发布低视力防控指南之斜视篇(2)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8年8月23日 大众卫生报 2018.08.23
     国家卫健委发布低视力防控指南之斜视篇(2)

    斜视的类型很多,包括隐斜视、内斜视、外斜视、A-V型斜视、麻痹性斜视等,不同类型的斜视,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各不相同。

    一、隐斜视

    隐斜视是一种潜在的眼位偏斜,即能在融合控制下保持双眼单视,是潜在的眼外肌与神经反射的不平衡状态。可分为外隐斜、内隐斜、上隐斜、旋转隐斜。

    诊断 患者易出现视疲劳,内隐斜更明显。遮盖单眼时,对侧眼无移动,被遮眼出现眼位偏斜,去遮盖后,对侧眼不移动,被遮盖眼立即回到正位。

    治疗 无症状者一般无需处理。对于外隐斜,治疗方法包括矫正屈光不正、集合训练和融合训练,以锻炼集合及融合功能。对于内隐斜,先根据患者年龄及调节情况进行不同方式的散瞳验光,若为远视,则应戴足矫眼镜;若为近视,则在获得最清晰的远视力的前提下戴最低度数矫正眼镜;若为散光或屈光参差,则应充分矫正,以获得最佳矫正视力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二、内斜视

    1. 先天性内斜视:

    诊断 ①病史: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的持续不能缓解的内斜视;②斜视度:斜视角为大度数的恒定性内斜视,通常大于40度;③睫状肌麻痹后验光,屈光不正为100~200度的生理性远视;④双眼视觉功能较差,可以交替注视,或单眼恒定内斜,后者常合并斜视性弱视;⑤可能会合并垂直斜视、A-V征、DVD、DHD、眼球震颤。

    治疗 当患儿合并有弱视时,应先治疗弱视。对于单眼恒定性内斜视患者应行屈光矫正、遮盖对侧眼或应用阿托品压抑治疗,在患儿能够交替注视之后进行手术治疗。一般建议在2岁前进行手术,以尽可能恢复双眼周边融合功能。

    2. 调节性内斜视:

    (1)屈光调节性内斜视:
, 百拇医药
    诊断 ①病史:发病年龄为2~3岁,个别可在1岁以内,通常发病时表现为间歇性内斜视,后逐渐进展为恒定性的内斜视;②伴有远视性屈光不正,通常为300~600度,少数可大于600度;③发病初期斜视角度不稳定,视近斜视角度与视远斜视角度相等;④AC/A值正常;⑤戴全矫的远视眼镜后眼位正位;⑥可伴弱视,双眼视觉功能较差。

    治疗 1%阿托品睫状肌麻痹验光后配戴足矫的眼镜,单眼弱视患者应行遮盖治疗。5岁之前,每6个月进行一次睫状肌麻痹验光,并检查眼位和矫正视力情况;5岁以后可一年检查一次,发现调节性内斜视转变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者,或伴有垂直斜视者,应尽快手术治疗。

    (2)高AC/A型内斜视:

    诊断 发病年龄为6个月~7岁,多伴有轻度远视眼,AC/A超过6:1,可伴单眼弱视。

    治疗 配戴双焦点眼镜,充分矫正远视性屈光不正;有弱视者遮盖治疗弱视;斜视角度较小者可进行双眼视觉训练,增大外融合范围。若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,可手术治疗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3. 非调节性内斜视

    诊断 发病年龄为1~3岁,多有家族遗传倾向,与调节因素无关,内斜视角度20~70度之间。

    治疗 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,在患儿可以交替注视之后尽早进行手术治疗。

    4. 非共同性内斜视

    诊断 患者多有外伤史或高热史,临床表现为大度数内斜视,受累眼外转受限,严重时外转不能超过中线。患者多有复视,伴有代偿头位。

    治疗 先明确病因,病情稳定半年后仍有斜视者,可行手术治疗。

    5. 其他类型的内斜视

    (1)急性共同性内斜视

, 百拇医药     诊断 临床少见,发病突然,出现同侧复视,可表现为内隐斜、间歇性内斜视以及恒定性内斜视,眼球运动正常。

    治疗 对于15度以内的轻度内斜视,复视干扰不大者,可配戴底朝外的压贴三棱镜;对于大角度内斜视以及5岁以内发病者需要及时手术;对于年长儿童及成人可等到斜视度数稳定后,再行手术治疗。

    (2)知觉性内斜视

    诊断 患儿出生后一眼盲或视力低下,单眼视力≤0.1,有中重度弱视、先天性白内障、角膜白斑、眼底病等。

    治疗 手术只能解决外观问题,目前多主张推迟手术时间,可推迟至学龄前或更晚。

    (3)继发性内斜视

    诊断 外斜视手术后继发内斜,可伴有同侧复视。

    治疗 若发生在外斜视术后,需立即手术探查;若为术后轻度过矫,可观察6周,6周后内斜视角度大于10度,伴复视时,可再次行手术治疗。

    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, 百拇医药